伦敦的金融机构认为,各个离岸市场之间没有管制,人民币能够自由流动,可以看做一个统一的人民币资金池。
第二,日本长期以来并非一个正常国家,经济主权和政治主权都不完整。在金融资本时代,美国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-金融经济部分非常大,但实体经济却非常小。
但对美元体系来说它几乎是一大打击。怎样办?教科书说,是因为你的资金没有市场化,被国有银行大量集中了,所以这些企业才得不到贷款,做不下去。接下来,东盟加一,加二还有加三。这就是为什么委内瑞拉的革命在整个拉美具有如此重大意义的原因。美国人自己知道,以美国现在的现代化程度,如果其他国家争相模仿,需要五个地球的资源才可以达成。
比如,在这张微笑曲线图中,比较高端的是金融资本,我们用US DOLLARS 表述。香港当时接受外来产业的时候,只有四百多万人,所以劳动力价格也迅速上升,环境问题压力大,也出现产业转移。这三个市场有无数个产品首尾相接才能形成一个利率体系。
是否形得成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很关键,更核心的是调得了,能不能形成新的市场基准。但是,放开不是目的,放开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。央行通过吞吐国债来影响流动性,而金融机构通过买卖国债来获取流动性,流动性的成本,即货币市场利率便成为基准利率,由于央行的国债会满足流动性补充的平稳型,公开市场操作影响金融机构获取流动性的成本,从而使货币市场利率从短端向远端传导,用利率来进行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也就实现了。第二,市场应该是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分割的碎片化,不是分割的,不仅仅反映在区域一体化上,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要素市场的统一上。
2013年7月贷款利率放开了。三者都是出口型经济,都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减速。
从放得开角度看,只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,小额存款就可以放开,放得开就基本完成了。上证报记者:金融机构是怎样配置风险的? 曹远征:金融机构的配置手段大致有两种。这是因为利率和其他要素价格不同,利率也是宏观调控中间目标,是货币政策实现手段。是否形得成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很关键。
中国央行的操作主要是央票。利率市场化的两个目标是:第一,利率是个体系,是市场资金决定的各种利率水平。受这一转变的冲击或吸引,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开始向多业方向发展,这既是金融脱媒,也是混业经营的开始,事实上,中国利率市场化也正在开启这一过程。还有一种配置就是资本市场的空间上对冲的业务。
利率市场化进程远比我们想象的快 上证报记者:您如何看待利率市场化的进程?当前利率市场化推进到了哪一步? 曹远征:既然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它必将伴随着改革而逐步展开并深化。在2011年金融市场的货币市场、信贷市场、债券市场上,只有信贷市场上的存贷款利率进行某种管制,货币和债券市场的利率是不管制的。
上证报记者:那么,怎样理解和看待金融市场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关系呢? 曹远征:这一关系可以从利率传导机制上得到清晰的观察。过去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,利率只反映时间价值,是对远期收入的现金贴现。
它的核心风险管理理念是把风险分散到市场参与者身上。但是,随着经济的发展,长期资金需求日益强劲,而依靠人为风险定价的信贷市场难以应付,于是就出现了资本市场,其风险定价是靠市场交易,交易决定价格,而不是人为制造。通常,央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补充流动性的。因此,最早发育的是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。从一天到三十年的国债收益利率,穿透三个市场货币市场、信贷市场、资本市场。风险从逻辑上来讲是未来的不确定性,未来不确定性要么沿着时间轴发生,要么沿着空间轴发生。
由此,央票的发行基础高度依赖外汇占款,而外汇顺差则是不稳定的,外汇占款多流动性就会过剩,为了对付过剩央行就发行央票,收回流动性。金融机构是连接投资和被投资的桥梁,投资是面临未来的活动,未来是不确定的,不确定被理解为风险。
一年以后,2013年,我们发现,事实上银行贷款一般在基准利率下浮10%左右,低了银行成本受不了,再高了企业也不干。去年上半年五月份以前,外汇顺差是减少的,外汇占款随之下降。
如果是沿着时间轴配置风险,我们就称之为跨期配置,这个配置核心就是积累良好流动性资产,或把风险化解,或把风险推向未来。理论上,如果一个经济体城镇化率(城镇人口占人数比)较低,经济增长速度依然有潜力。
以上海自贸区为例,大额可转让存单已经放开。由于利率和汇率是平价的关系,于是也就需要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,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,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。正是在这个背景下,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。放开利率管制为竞争性金融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,而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发展取决于金融机构本身的创新能力。
所以商业银行有句行话,存款立行,因为存款不仅是可贷资金,还是流动性的来源。由于风险是服从概率分布的,大概率事件就是基础金融产品的交易、金融产品的买卖,小概率事件就是衍生产品的交易。
按照央行的说法,在一到两年内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,存款利率也可以放开。上证报记者:要实现放得开,小额存款保险制度是关键? 曹远征:目前从放得开看,唯一管制的是存款。
第三,市场应该面向全世界,是开放的市场。 全面深化改革是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 上证报记者: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,利率市场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。
但是深入分析又可发现不同之处,中国城镇化率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,当时的日韩两国城镇化率都在70%左右,而去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53%。它表明依靠央票操作是不牢靠的。■利率市场化不是简单的放得开问题,最核心的是形得成和调得了。其中利率市场化就是要素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,要形成这样一个利率市场就需要金融体制改革。
所以商业银行业务是最早出现的,从而利率主要体现为中短端。现在唯一被管制的就是存款利率,但可以上浮10%。
推进的节奏是放得开、形得成、调得了。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明确了利率市场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: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,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,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的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。
这意味着竞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:金融机构将是商业机构,竞争性地向市场提供金融产品。资本市场的发展变成中国金融发展的关键,而综合经营也成为金融机构发展趋势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